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畢業後】試讀~從毛毛蟲變蝴蝶、從朦懂變開闊的人生過渡期

我剛畢業的那幾年
與其說自己是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活力與幹勁
倒不如說我還是處在不肯也尚未體認到入社會將面臨的現實及考驗的階段
並與一群同樣差不多心態的人
過了好一陣子逃避現實的偽大學生生活


對我而言
因為周遭的好友的緣故
那段時間甚至感覺比大學生涯更像大學生涯
除了那八個小時所待的地點從學校換成了醫院以外(不過話說回來,我在大四就已經待在醫院裡混了一整年啦,所以感覺好像也沒啥太大差別)
老是與一團人混在一起
幾乎三餐外加宵夜都一起解決
以及大大大小長程或短程的出遊
數不清次數的即興相約打球跟KTV歡唱
甚至單單天馬行空的聊天也可以忘我的持續到三更半夜才趕緊回家睡覺
那段充斥著無厘頭的搞笑對話 及對夢想及願景的熱血構思的日子裡
生活似乎總是不乏活力
卻也隱隱帶著對人生規劃茫然的隱憂
那無疑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但卻也是一段還看不清現實(或不肯看清現實)、還不確定目標的朦懂時期


會講這麼多
是因為這本書讓我想到那幾年
那段我曾經因為仗著年輕力盛而做一堆瘋狂事
曾因為年少無知而做了許多亂七八糟無法回頭的決定
曾因為熱血又輕狂而不顧一切的燃燒自己的年代


我想起那個時候的我
因為這本【畢業後】Post grad




這本輕鬆的小說改編自電影「畢業生行不行」
在文字對話中不難發現它有著青春校園喜劇的生動畫面
內容清晰簡易中帶著鮮明又活潑的力量
在閒暇飯後閱讀起來絲毫不費力
更帶有令人愉悅的放鬆作用
如果是屬於愛看「金髮尤物」這類型故事的人
無論是讀這本書還是看這部電影應該都能從中獲得趣味
故事中主角蕾登雖然身掛優良的學歷背景
但畢業後卻沒有順利進入自己原本篤定會錄取的工作
只好開始一場因為頂著「沒有工作經驗」的菜鳥頭銜而四處碰壁的求職生涯
還得搬回家與家人同住
讓家人的無厘頭行為搞得她每每瀕臨抓狂邊緣
這過程中穿插著她與家人的搞笑互動
還有她與青梅竹馬的好友亞當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情誼
這些除了很快的能對文字浮現出立體畫面
也讓人不自覺的將其中一幕幕的場景跟自己的經驗做連結
我想起我那時也千里迢迢的搬回家啊~(或者該說因為一些原因老是四處搬家....
也猛然發現離家多年後自己的房間被家人給當成儲藏間了
還要從自己悠悠哉哉四處鬼混的生活轉回到被家人碎碎念的日子
我想起我那時也為了未來的不確定而煩惱啊~
沒有經驗的自己似乎在面試時就是會少了一種自信的來源
也對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內容模模糊糊的講不出個所以然
雖然因為我的工作性質在當時職缺非常的多
所以反倒沒有像書中主角那樣統統被刷掉
但統統錄取卻選不出覺得好的工作地點
覺得好的工作又遲遲不給正面的答覆
這些未知也都讓人沒法子快樂到哪裡去
更不用說真的開始工作後想到「未來該怎麼辦」「我真的要做這種事一輩子嗎」等困難問題時的徬徨感了


這故事雖沒有什麼太大的道理跟複雜的邏輯線路
但它重點式的營造出畢業後為了找工作惶恐及對未來不確定感的那種憂慮心情
也藉著主角因為將自己的人生寄望及需求放錯重點而忽略身邊已有的珍貴人事
點出人在這個時期會處在「不知何者對自己是最重要的」的那種既無知又青澀的心態
最後再一步步蛻變成真正有自我的成年人


「一個人事業有成,其實人生只圓滿了一半。另一半,更重要的那一半,是一路陪伴你的那個人。」p209



每人都曾是毛毛蟲
緩慢的蠕動身子爬行
柔軟的外表一踏就脆
但在神奇的演化下
有天自然能展翅化身美麗的蝴蝶
飛向心中期望已久的藍天
每個人都曾身處迷霧
卻會隨著時間給予的千百種經驗一步步撥雲見日越走越開闊
每個人的人生裡都曾有過這樣一段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
而這一段日子帶著你我來到今天這樣的生活裡
讀完【畢業後】
我才發現自己會把這些記憶如此鮮明的想起來
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忘記過
 



990520 


-------------------------------------------------------------------------------


【畢業後】 Post grad


艾蜜莉.卡索(Emily Cassel /       黃宇瑩  /
八文化出版社(2010526


-------------------------------------------------------------------------------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白色夾竹桃】試讀~女人.請愛自己多一點


前陣子剛好進修了一些有關於兒童疏忽的課程
課程中提到所謂疏忽的定義是指 
有責任照顧兒童或青少年的成人 故意或意外的不予注意
導致沒有提供給原本一般認定所應提供給兒少的基本需求及照顧
包括身體發育、智能發展及情緒表達等
而疏忽的類型還可細分成:身體上的疏忽、監督上的疏忽、情感上的疏忽、教育上的疏忽
這讓我不禁在閱讀這本書時
逐一去檢視並驗證女主角雅絲卓的成長過程
以及心疼她傷痕累累的人生及幼小心靈



【白色夾竹桃】White Oleander


在成長的過程中
母親無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對這複雜世界朦懂無知的兒少
母親即為他們僅有的世界
在這本書裡
我那篇關於疏忽的講義中專有名詞冒號後方的註解文字
照護者的惡意遺棄、經常性的交由他人照顧達數週以上、不適當地情感教導
似乎全在雅絲卓身上發生了
我讀得相關書籍不多
但同樣採用女兒作為第一人稱的口吻
以及因母親教養態度而作繭自縛的不正常情結
一開始讓我聯想到【巴斯特的耳朵】
而同樣因為幼時傚仿崇拜依附的對象入獄而遭受情緒衝擊的內心世界描述
則似乎可與【沉默之心】來做比較
但看下去卻發現其中其實有非常大的不同
【白色夾竹桃】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具有不安全依附的孩子
失去羅盤孤孤單單的獨自漂流在大海上
僅能就地抓取那些其實無法正確引領她的假象
在錯誤中追尋真正能永久靠岸的地方
還看到一群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女人
為了保有自己僅有的一點尊嚴而偏激
卻不知道自己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失去了更多


故事中雅絲卓的母親英格利因無法容忍被情人背叛而用夾竹桃的汁液毒殺情人
她入獄後雅絲卓只得被迫流浪於各個寄養家庭之中
之後雅絲卓的每一段生命
我們都看到她以令人心疼的方式療癒自己受傷的靈魂
最後再惡性循環的得到更心碎的體驗
彷彿地獄般永無止盡
那些不安全依附的孩子
在母親離開自己時會焦慮 
母親漠視自己時會沮喪
但卻會在母親注意到自己時表現出抵抗的行為
在母親回到自己身邊時同時帶著想保持親近卻又充滿憤怒的矛盾情感
有些
則是會故意忽視迴避母親
或對在母親的遠離顯得刻意的漠不關心
這些過程
12~18歲的雅絲卓身上全都表露無遺
在那些漂泊的寄養日子裡
母親的信件成了她的情感依賴
但卻不單純的參雜了她對那些言行的不認可
及無法釐清的對錯觀念
加上與現實生活中所遭受到殘酷體驗反覆多次的交錯
最終轉變成搖擺不定的衝擊
雅絲卓雖不斷的認為母親是她唯一的家
那些信是她的力量
但卻同時也視這些為自己痛恨、逃避、無法諒解的情感源頭
那種急於擺脫卻又迫切的想靠近的矛盾
無時無刻不旋繞在字裡行間
而得不到慰藉的情感需求也變相的、不正常的轉移
她將對父親的情感需求轉移到一個中年男子身上
她將為能夠被人所愛的需求轉移到一個妓女身上
她不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顯得夠好  夠資格得到關懷
所以將自我的價值觀扭曲成對物質跟外表的追求
她受到生存威脅、基礎維生物質的剝奪
只好再將自己轉變成為孤傲且悲觀的性格


有多少兒童遭逢這種境遇?有多少兒童像我一樣,如大海上的浮游生物般四處漂泊?我想著母親與孩子之間、朋友與家人之間,那些你認為永恆不滅的東西之間的連繫,是何等脆弱。任何東西都有可能失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容易。」p 63


這一切
她所緊抓、想信奉遵守的一切
卻全都彷彿寄託在一個無根的棉絮上
只能隨著風而被擺弄
作者用像日記般的忠實且優美文字紀錄
鋪上對周遭環境充滿多愁善感的形容襯底
掛上輕描淡寫但略帶酸楚的細膩心思
讀來令人除了感到動容且深刻
在輕嘆自己無法想像這些枷鎖的沈重之餘
也覺得這孩子的腦中應該打了千萬個結
怎樣也理不出頭緒


「你找不到是從哪個環節開始出錯,導致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你是要為整件事後悔,還是分別為各個環節後悔,好像你可以將他們分開似的?你會為造成悲慘結局的像開端後悔,或是只為結局本身後悔?你無法想像我思考過這個問題多少次。」p 433


除了描寫兒童成長及母女兒間情感聯繫
書中也藉由許多的女性人物
道盡身為女人卻無法找到自我的那種龐大陰影
自負且有能力的漂亮女人  覺得被人甩了無法接受的報復心態
年老而色漸衰的女人  因男人被年輕女孩引誘而妒忌
溫柔軟弱害怕孤獨的女人  疑神疑鬼的無法獨處最終將自己逼上憂鬱的絕路
看似堅強的女人  在骨子裡渴求被關懷的那種永無止盡的孤獨
這些人似乎都將自己的靈魂寄託他人身上
寄託在物質  金錢  美貌   男人  生活安穩   孩子  崇拜者  等等等等 

自始至終都不曾愛過自己的人怎能奢求別人的愛?
男人的世界該如何信賴?
女人的世界又為何只對女人為難?
若說依靠別人顯得無能
但為何只依靠自己又顯得太悲哀太孤寂?
真正的自信是什麼?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書中的女人都有著愛的能力
他們或許愛著自己的男人  愛著自己的孩子 
或許  還想愛
但卻全都陷在不見底的深淵中
靠著那些無法擺脫的過往支撐自己往下走
我原本想不通雅絲卓的作為及觀念
我不懂為何他要緊抓著那些不堪的記憶不放
為何最後在可以選擇時寧可放棄那些可讓自己安穩的生活
我也無法諒解那些女人為何要為了一堆爛男人束縛自己
為何要為那些別人加諸於自己但卻其實根本不值得掛心的行為及態度而毀了自己的生活
無法認可為何只有被別人愛著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但最終最終還是釋懷了


「罪人拒絕放棄他們的罪衍。雖然他們要受無止盡的折磨,仍不願放棄,即使為了求得救贖,或至高無上的愛,也不願意。........如果沒有這一身的傷,那我是誰?我的傷疤就是我的臉,我的過往就是我的人生.......否認自己的現在及過去的人最危險,他們是走鋼索的瞎子夢遊者,手在高空中比畫著。因此我放棄了他們,.......我放棄的不是安與比德.格林威,而是我的某種幻覺,以為自己能得到救贖,再度重新來過。」p 310


她說
如果不傷痕累累
就不知自己是誰了
這種迷失是何等的深沈
但至少那是唯一的浮木
至少這讓一個人最後還能堅強到足以承受更多的苦磨難
並又從中找到可以為自己留住的部份
以及自己可以為別人付出的部份


「人類承受苦難的能力有多大?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滿懷敬畏第站在他面前,這不是你能農存活的下來的問題,而是你可以承受多少的問題,你可以從中留住多少,又可以付出多少。」p381


雅絲卓即使是拾起自己看似破銅爛鐵的碎片
也能組裝出自己的人生
而我只希望我們都能多愛自己一點
這也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




990529



延伸閱讀:

【巴斯特的耳朵】試讀~沉入大海的回憶瓶


【沉默之心】試讀~動機與行為的矛盾.良善與罪惡的二選一習題



------------------------------------------------------------------------------------------


【白色夾竹桃】 White Oleander


珍妮特.費祺(Janet Fitch  / 蔡憫生  /
高寶書版(201006月)  文學新象 155

本書初版於2001年希代出版發行
並於200210月翻拍成電影於美國上映


-----------------------------------------------------------------------------------------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寵愛珍娜】試讀~開啟科學、成長、價值觀的人生疑問


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類的生命也因此走進一場前所未有的極限挑戰之旅
更多的高科技
帶來了便利、效率、精準
降低了人力上、體力上、時間上、成本上甚至精神上的耗費
更多的基因工程
帶來了無數的可能
從細胞、到植物、到動物、到人
但也隨著這些無法逆轉的改變
人類才開始思索這樣一件看似利大於弊的進步
發現這其實是一場一刀兩刃的遊戲
並在自以為可以用非黑及白的論調去評斷之時
體驗到無法單純以數字跟科學之眼去計算的那屬於靈魂的部份



最純粹 最原始的那個部份



【寵愛珍娜】 The Adoration of Jenna Fox


中譯名是照著翻過來的
雖淺白且看不出本書的所屬類型
甚至還容易讓人因為誤會它是一本愛情小說而在初篩時便從書單選單剔除
但它確實正是一本以人性為出發點的科幻小說
故事主角正是珍娜
她因為一場車禍瀕臨死亡
而她身為生物科技發明人的父親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
利用最新的科技盡可能取樣了能救回存留的器官部份
皮膚、骨頭、還有很多、以及最重要的橋腦部份、百分之十的大腦
然後利用「生物凝膠」培養成一個新的合成身體
將大腦中原有的資訊盡可能的上傳至新的大腦
讓珍娜「復活」


只是這個珍娜還是原來的珍娜嗎?
一個人是否為原來的那個人到底是該用合成與真實細胞的百分比來看待
還是該用所謂思考、靈魂的部份來看待?



本書用珍娜作為第一人稱描述的方式
利用她在發現自己的過去跟現在所遭受到的衝擊來撰寫整篇故事
主題上不算新鮮
如同很多關於合成人、生化人、機器人的科幻故事般
【寵愛珍娜】主要也針對這些因電或醫療高科技而誕生的「產物」的所屬定位來探討
在理論上
如此大量的比例為非自然的產物
理應不能算做「人」
但在倫理上
具備有獨立思想的它們
有感受、有同理心、有喜怒哀樂跟許多泯滅人性的窮凶惡極之徒來相比
卻又更「人性」了許多
本書的珍娜與憑空創造的機器人或複製人不同之處在於
她仍擁有自己原本的資料
有點像嚴重腦傷跟肢體殘障
在復原後發現自己僅存留部份記憶跟斷肢
猛然發現一切都改變了
自己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了
只是
她所存留的部份更少更少  少到不能被世人認可罷了


那如何才是能被認可的狀態?


故事中也安排了多位配角來凸顯這一點


艾麗
因細菌感染而被大幅截肢跟合併有器官逐漸衰竭危機的女孩
她幾乎完美的義肢即是高科技醫療的產物
但她的比例屬於人
伊森
因某種理由而暴力殺人入獄的青少年
唐恩
看似熱切但實則靈魂空洞的青少年
他們全都屬於人類
而她
卻不能算?


故事這樣「按照比例」的對比安排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點
按照比例去製作每個角色
調配身體部份屬於自然跟非自然的比例
取捨人性跟靈魂中屬於人或非人的成份
或各增一分 或各減一分
這樣 或那樣
就能算為人嗎?非常值得深思
但這卻同時也是本書較令人覺得不足的部份
書中有著大量珍娜對於自己現在與過去的衝擊
有著被人造設定的行為跟自主行為操控的掙扎與抗衡
因此
若這些「真人」朋友的事件能更加深入的描寫並相做呼應及拉鋸
對應起珍娜的自我疑慮
應能有更多的火花
擁有非人身體的人性思緒的角色 與擁有人的身體卻靈魂空泛的角色間緊密的互動及相互作用較為淺薄
讓人遺留蜻蜓點水般的意猶未盡之感
是本書較為可惜之處


另外
因為醫療事件的設定
本書也有著父母在面對子女意外時那種傷心欲絕、手足無措跟不惜一切代價的描述
對於這類型的事件
其實通常都沒有絕對的答案
人生即是如此
站在生命道路的分岔口
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的未來是什麼
只能選擇當下自己覺得最好的
而且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
只能在選了之後繼續往前走
去面對跟承擔那一切的後果
當然
這種複雜的選擇再加上非自然狀態的科技會更顯的複雜許多
但本質上卻沒有什麼改變
那不過也只是另一種選擇罷了
珍娜的父母、外婆用不同的態度去愛珍娜這個孩子
一種屬於自然原始及真誠信仰的愛 一種用盡一切努力完整呵護的愛
而在這樣備受寵愛的狀態下
無論是原本的真人珍娜還是合成後的珍娜均發展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性格
這正就是人
會隨著與環境、事件、周遭的人互動而發展並調整自己思想、認知、觀念跟行為的真真實實的人
這也正是人生
一旦有些事情變了
就永遠也變回不去的人生
「一個微小家庭的改變,並不會影響一個已經運轉了十億年的世界。但是一個微小的改變,卻會讓一個家庭在十億種層面上都產生改變。」p292
這點
才是一種永遠無法改變的狀態


總體來說
看本書能讓人思考一個意外事件給一個家庭的衝擊
斟酌一場科學進展會帶給自然環境及人類物種生存的挑戰
並探索一個年輕男女對自我價值及定位 及行為態度及價值觀的建構過程
是一本同時擁有許多元素的故事
只是若以成人書籍的角度來評斷
我會略嫌這些部份的描寫處處提及但各個不夠深入
但若作為讓學子閱讀並開啟省思的青少年小說
隨著【寵愛珍娜】而開啟的人生問題
卻也足夠了




990516


--------------------------------------------------------------------


【寵愛珍娜】 The Adoration of Jenna Fox


瑪莉.皮爾森(Mary E. Person  /    李淑珺  /
印刻出版社( 201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