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末世之城】~映照孤寂心靈之平靜之鏡

人說閱讀是很私密的事
寫作也是
只是當文字如此真誠的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時
必須因此而抬頭面對的真實面貌的自己
竟不自覺的有點畏縮
甚至留下藏不住顫抖線條的筆跡



保羅.奧斯特果真是描述孤寂、絕望、荒涼的能手
他筆下的這個虛構的國度並不僅僅是個了無生氣、灰暗深沈的死寂之城
而是直直的透入人心
揭露每個人被覆在身上的華美假象
映照出最絕望且幽暗的角落


不僅是在青少年時期
直到現在所謂生存的意義仍會不時的困擾著我
尤其是當想太多的時候
我想人在一生中總是有起有落
那個矇懂無知為了夢想無所畏懼的自己
也因此一步步成了喪失了希望與勇氣的凡夫俗子
寧可待在自己築起的安全小窩悠哉舒適
無視於窗外的狂風暴雨甚至艷陽高照
也遺忘了那曾經嚮往的在雨後天晴時不時出現的彩虹


「事物不單是消逝而已,事物一旦消逝,相關的記憶也消散無痕。腦中某些部位逐漸變得一片黑暗,除非你不斷努力召喚以逝的事物,不然你很快就會遺忘了它們。......記憶畢竟不是意志力的行動,而是人不由自主便會浮現心頭的事物,如果時時刻刻都有太多變動,人的腦子往往就會打結、往往就會錯失一ㄒ些事情。」 p 113


我試著回想我最原始的夢想
以及那些還有著歡笑於無憂的歲月
卻驚恐的發現連輪廓都幾乎要描繪不清了
有時看著多年前照片裡自己的笑容
比對著現在
那微笑的理由已如此不同  開懷的程度也縮小了許多
該說是成穩了?
或其實那正是一種遺忘?


我想
遺忘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只是如果你不努力召喚
不全力慰留
一不小心便會發現那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結果是徒留孤獨及悲涼忠誠的陪著自己




【末世之城】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
故事是以主角安娜.布隆寫給友人的信件手稿鋪述而成的
安娜為了找尋因失蹤的哥哥威廉.布隆而來到了這個宛如地獄的城市
最後被困於此
歷經了種種最絕望、無常、挑戰生命及生存價值的遭遇
書信中這城市正是世上最孤寂的城市  最冷漠的世間
在這城市裡沒有希望  只有死亡的氣息
而這似乎也是這唯一的解決辦法
生存的唯一具追求價值的目標是死去
腦中思考的唯一合理路線也是死去
那些千奇百怪的求死法任君挑選
卻沒有一條可以通往未來的路
更別提通往人心
這世界偷取豪奪為上
慈悲憐憫的人是傻瓜
「這個城市就是如此運轉,你每每以為自己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卻發覺那答案根本沒有意義。」 p111


但安娜想活下去
安娜與伊莎貝的相遇及相處後衍生的情誼
成了她書寫這封信的起源
伊莎貝的出現讓這原本幾乎窒息的所在吹來了一股生息
在對未來想都不敢想的生命路途上有如一塊浮木
雖然最終不敵命運的捉弄
卻仍在那段時間引導出了安娜內心壓抑已久的愉悅及歸屬感



短短兩百多頁的篇幅
讓一個十九歲的女孩成了一個看盡人世間風霜的角色
從一開始對這城市生態及生存環境的描述
為了求生而四處進行拾荒的經歷
到因緣際會認識了伊莎貝
並與之生活
再到逃亡至國家圖書館並認識山姆.法爾
與之相知相惜並相戀相處
最後又顛沛流離到了沃朋之家
安娜短短幾年的人生宛如已體驗了大半輩子


其中最讓人不忍的是安娜與山姆的分合
宛若一場希望的燃起與隕落
讀到中途
我對那些遭遇幾乎同安娜般一蹶不振
點燃光亮後猛然失去的那股反噬力到幾乎把人推下山谷
在黑暗中重重跌落
粉碎了那顆本就支離破碎的心


「我生活的目標是讓自己脫離周遭的一切,活在一個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傷害我的地方。我設法一一棄絕我喜愛的一切,拋開我曾經在意的事物。我打算達到無動於衷的境界,強而有力、十足地無動於衷,未來再遭到任何攻擊,我都可以得到保護。......我不斷告訴自己,你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去擁有、什麼都不是。我想不出比這更完美的解決辦法,末了,我幾乎像個石頭般活著。」p 196


這種揪心的感受幾乎讓人窒息
沒有什麼比心死還要悲哀
當個失魂落魄的遊魂比死去更加難堪
如果再也不難過、不感動、不歡笑也不哭
與心臟停止跳動無異
這不是形容詞
我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我知道


這是事實


好在
最終保羅仍用他的筆挽回了一些些頹勢
就如同即使在最深沈的哀慟中上天仍會在你認為最不可能的時候開了一扇窗
安娜在沃朋之家遇到悲天憫人濟事為業的維多利亞
在她對人的幫助及受人幫助的日子裡
重獲了對生存的價值及微秒的希望
即使那些善行看似微不足道
但在懷疑的語句下其實安娜仍一步步的痊癒了心中最痛最大的傷口


老實說
我一直都對一天天飛逝而過的日子感到暈眩
有時越想讓日子過得有意義
就越覺得頹喪
越想努力填補
就越感到空虛
「可是,我們所謂的生活,就是這樣嗎?就任憑一切消散於無形,然後再看看剩下些什麼。」  p 049
我也常常想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跟現實的考驗
我清楚著知道想要的生活模式及喜愛的事物
卻也無可避免的體認到我無法達到妥協的狀態
保有自我總跟社會生存法則相衝突
懷抱回憶跟追求過往的單純的路徑總與獲得成就及金錢之方法跟背道而馳
人只能陷在兩難裡搖擺不定
「你一方面想活下去、想適應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切。然而另一方面,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又好像需要將舊日那些使你自覺像個人的事物統統趕盡殺絕。我想說什麼,你明白嗎?你如要活下去,就得讓自己死亡,之所以有那麼多人放棄,原因就在這裡。」 p040
於是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
最終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消磨的不成人形
豐腴飽滿的心不在
徒留乾涸的枯枝
「可是當希望皆已消失,當你發覺自己甚至度忘的可能性都不再抱持著希望時,你往往會用白日夢、孩子氣的念頭和故事來填補空虛,讓自己還能撐下去。」 p028


或許是我見過的世面不夠吧
也或許我的多愁善感及經歷過幾場如連續劇般的人生故事
對這些句子有著既蒼涼又濃稠的感受
有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喜歡自虐的品嚐那些孤寂
感嘆於人生的無常
把自己推入無法輪迴的深淵
卻又不肯放棄的死命掙扎
這也許正是保羅.奧斯特這種虛幻交錯、探索人生意義
創造一個末世困住自己再想盡辦法的努力脫困的文字筆觸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
我想也唯有這樣一個曾瀕臨末路、潦倒至極卻又不肯放棄最終成功的作家
才能創造出這樣共存著全世界最深的絕望跟最深的渴求的國度


「你眼前所見的景象並不是輕而易舉便可抽離的事物,我所謂的受傷之的就是這個:你無法看過就算了,因為每樣事物多少都屬於你,是在你體內鋪陳的一部分故事。我想,硬下心腸,不讓自己再受到任何事情影響或許是好的。可是這麼一來,你會變得孤伶伶一個人,徹徹底底獨來獨往,而這種生活根本就活不下去。......我們全成了怪物,可是幾乎人人內心深處都殘存著往昔生活的遺跡。」 p039


為了生活讓安娜失去了很多
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也讓保羅.奧斯特失去了很多
包括心裡那些隨著一次次人生地震而崩塌的角落
不甘願卻不得已而遺落的希望於夢想
窮盡一生也追不回的人生意義與歡笑


「住在這個城市裡,你學會不把任何事物視為理所當然。.... 要知道,萬事萬物都無法持續,就連你腦子裡的念頭也不例外。你千萬別浪費時間去尋找它們,一樣事物一旦消失,便是終局。」 p019


我想我能理解為何安娜在這樣顛沛流離中仍寫下這封不知是否能寄出的長信
也能理解保羅.奧斯特對打字機永不放棄的執著
因為那些抹不去的文墨填補了我們心中崩落的碎片
描上了原已快看不清的靈魂輪廓


「我停不下筆,這本書是唯一能讓我支持下去的事物,這讓我不至於想到自己,不至於被自己的生活吞噬。我要是一停止寫這本書,我就會完蛋,我想我會連一天都過不下去。」p 132


隨著書頁的翻閱
保羅的書帶給人心靈的平靜
其實比孤寂還要強大
即使步步踏著失落的印記
最終能讓人處於喧囂而不心亂
短短兩百多頁中被我畫起的句子卻數也數不盡
反覆默念再三也不嫌煩悶


「文字不容人暢所欲言,你越接近終點,想講的話就越多。終點只存在想像中,是你為了驅策自己前行而捏造的目的地,總有一刻你會領悟到,自己永遠到不了那裡。你或得停下,而那部過世因為你已經沒有時間了。你停下,但這並不表示你以來到終點。」p 217
「一切都有可能,而這跟一切都沒有可能幾乎是一樣的,幾乎等同於出生在一個以前並不存在的世界。」p 222



雖然失去很多
雖然希望渺茫
但能夠活著
走下去
在這末世中與許多人已有天壤之別




990221




延伸閱讀:


【失.意.錄】~侷限不住的可能


--------------------------------------------------------------


【末世之城】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  /      韓良憶   / 
皇冠出版社(200912月)  CHOICE 185
著作完成日:1987


-------------------------------------------------------------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沉默之心】試讀~動機與行為的矛盾.良善與罪惡的二選一習題




動機
能促使物種的行為接近或遠離某目標
還會隨著此動機的強弱
去激發並促進此物種進行該行為的強度
所有動物包括人的行為大多都是有目的有目標的
無論是進食、喝水、睡眠休息
漫無目標的四處遊走似乎並不符合生存法則
在學理上
動機分成三種
一種是天生的、非學習而來的動機
因為生理上的需求而必須且先天的存在
一種是學習而來的
例如物質的需求擁有、成就、牽扯到社會道德及尊嚴等而隨之而來的動機
另一種則是在人與人互動而衍生出的行為動機


人的行為及其結果之所以會有別於其他物種
真正的差別就差在這其他兩種動機上
在所有古今中外研究心理學的書中
有數不清的學者為了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而做了許多的理論假設及研究發表
我也不甚專精在此就不裝懂了
只是人類到底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說穿了還是很令人費疑猜的問題
有人說
人其實是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死活
這些本性與一般動物無異
是因為社會的規範跟後天的文化及學習
才讓道德標準牽扯進行為的動機中
當這些不敷存在了
或是受到威脅了
那利己的本性自然就跑出來了



如果一個人擁有著懸世救人的本領
甚至有著提攜後輩、誠懇仁慈的良善之心
是怎樣的動機才導致他轉入黑暗的政治戰爭
成了一個將醫術用於刑求的戰犯?


【沉默之心】  Garcia's Heart




關於這點
派屈克.拉茲倫寇一點兒也想不清楚


故事描述主角派屈克.拉茲倫寇在二十年前因為成天衝動鬧事而去找一家雜貨店的碴
結果認識了這位現在海牙國際法庭上被公審的戰犯賀南.賈西亞
現在能身為頂尖腦神經學者的派屈克
當年其實是因為受了賀南的催化洗禮及引導
才逐步走向醫學研究之路
但現在
卻發現他認識的那個行醫救人的起蒙恩師竟然是私刑中的一大利器


這是本很沈重的書
故事一直繞著派屈克的思緒打轉
以敘事的手法片段片段的拼湊出這一段屬於派屈克對賀南的情感及回憶
從他前往海牙法庭看著不肯開口辯駁的賀南開始
他的思緒掉入一段很長很久遠的時光
那些他與賀南情同父子的點點滴滴
與賀南一家子相處的種種回憶
他逐步成長迄今的痕跡
與這些年機者所披露、大喇喇刊登在報紙書籍上所談到的賀南相差如此之遠
以致他甚至不確信那是記憶是真的
信任與懷疑反覆的夾雜交替
難過、逃避事實的、想釐清原因等矛盾的念頭及情緒洶湧而來
不斷的挑戰並衝擊著他心中建構出的原有認知


「該怎麼做才對?我們又如何判定何者為『對』?何者為『錯』?哲學家們花了幾百年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經過了三百年,哲學家始終提不出具體 解答,所以神經科學家開始檢視這個問題---特別是探討決策過程中,大腦究竟是哪一個部位被啟動;此外,大腦某些部位明顯活躍,是否對應著更功力的抉 擇。」 p 227


在還沒有看這本書之前
我會想著這故事或許是要告訴我們賀南從一個懸壺濟世的醫師變成戰犯的過程
也以為這是會牽扯到很多神經生理的推理犯罪小說
也許派屈克所擁有的知識及高科技可以像日劇MR.Brain一樣抓出真正的犯人或是犯罪動機
靠著把躺在掃描器上或把大腦接上幾個電極片變成分析出腦部的活化反應
至少
替這個影響派屈克一生的人發發聲  講講理由
解解不僅是主角也是讀者們心中的疑惑


而卻只有沉默


然後我又想
那這些行為後是否真如理論所言有其脈絡可循?
或因受到脅迫利誘
或是純粹性格使然
還是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理由
甚至腦部疾病還是實驗等什麼都好


「如果大腦活動大致上被動取決於腦部組織的生理特性,那麼一個人的決策能力究竟來自於腦部的哪個部位?他的意圖又該如何判定?」  p26


科學走向的理性腦袋及感性的情感都一再迫使的我想得知這事件背後的起由
就貪婪的像挖八卦的記者
看熱鬧的群眾
隨著起哄吆和吆和
然而
越讀下去
思緒卻會開始被其他的事物抓走
那些片片段段就彷彿是你在不預期的地點突然瞥見的一草一木
卻勾出人濃濃的愁緒
因猜不透他人的思緒時而產生的胡思亂想開始隴照著你
你會時而認為賀南是仁慈無罪被誣陷的
時而感嘆於自己其實清楚的對他這罪行的事實了然於胸
想探索那段派屈克與西利雅的難解情感
卻又擔心於賀南審判的結果


「人的大腦怎麼會這樣呢?竟能擺脫控制,不去在意眼前更重要的議題,只為了匆匆一瞥別的事物。」p 77


有人說
人與動物的不同是在於人會為了不相干的人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但又有部份的人說其實以利他行為就生物學的角度只不過是自私自利的產物
到頭來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今天的慷慨其實仍是基於明天的回報
依據派屈克的描述及回憶
賀南這個人物他在派屈克心中有原則又沉穩
雖是個沒有申請執照的密醫卻始終熱衷於醫學及救人
但是到後來卻連派屈克自己都懷疑起賀南當初會幫助自己的動機


「什麼樣的局勢才會造就出雙面人生,才會讓生命分歧,走向迥異的軌道。還有,活在謊言裡的人,以及試圖挖掘這個謊言的人,是不是都得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 p204


但直到最後
我才發現其實沉默的心難以參透
但開了口的也未必易於判別
那到底是為了道德還是利益的動機已無關緊要
只因會影響人的情緒及行為的永遠還是只有人類自己
也許當初是出於良善的行為動機
最後仍是有可能被扭曲成傷人的意圖
本著邪惡的目的
也可能顯出完美無瑕令人稱頌的舉止
賀南在那修受害者身上運用的醫術的原本真的是出於良善嗎?
還是真的就是一個殘酷的暴行?受脅迫的結果?
那似乎都已敵不過很多人已經因此被傷害這個難以改變或彌補的事實
那些受害者
那些賀南的親屬朋友
還有賀南自己
而那些單純為了看好戲的人們
需要因審判而得到救贖的人們
想要因此而獲得些什麼名聲的利益團體
又是基於怎樣的心態才誘使他們為了心中的目標而一步步展開他們的行動?
所以
即使我不斷揣測作者連恩德肯 Liam Durcan這個加拿大蒙特婁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想借作品表達出的意圖
想仿效他手術刀般犀利的人心刻畫
卻仍舊分不清一個人的真心該如何評斷
就像看不清愛情中分合的理由藉口
找不出謊言背後的真相是真愛還是不愛


動機意圖千百種的人類
行為要如何分析釐清?




最後
賀南仍選擇沉默
罪惡終究難以理解
但我想說的只是
已有研究證實利他行為的動機是一個人在對社會讚許的需要已經被滿足後最容易發生
所以
我想我還是寧可選擇相信一位能造成他人懷念感傷許久的戰犯醫生
其行為仍是秉持著心中的良善
即使萬夫所指



990217


------------------------------------------------------------------


【沉默之心】  Garcia's Heart


連恩.德肯(Liam Durcan  /       陳錦慧  / 
三采文化( 2009226 iREAD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