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順流而下】試讀~面對至親摯愛的真實表情

這是一本以家庭成員間相互信任、背叛、與原諒為主軸來發展的推理故事



主角亞當八歲時親眼目睹母親舉槍自盡
從此以叛逆和暴力傷害種種行為來發洩心中悲痛的他在五年前捲進了一場兇殺案
死者是自己與妹妹的朋友  而指證者是自己的繼母
最後因證據不足無罪開釋後
亞當埋藏了自己的過去及情感遠離家鄉
直到兒時好友的來電再度開啟塵封已久的記憶大門
猶如打開的潘朵拉盒子
決定回到生長地方的亞當竟發現家鄉的土地因核電廠開發案而與鎮民有了糾紛
隨後重視的人被襲擊、好友屍體被發現、父親重要的朋友成了嫌疑犯
這次
亞當該如何控管自己的情緒壓力
從翻滾的泥紅色河水中打撈出事件的真相?



作者約翰哈特John Hart在後記中有句這樣敘述:
「家庭的異常是豐饒的文學土壤,....那是塊肥沃的土地,是栽培秘密和罪行的好地方,把這些培育成具爆炸性的故事。背叛傷得更深,痛苦也留得更久,而回憶成了一件恆久不滅的東西。」p 448



【順流而下】Down River
作者讓一個破碎的家庭左右了這個家庭成員的性格
也讓一個個逐步失控的家庭成員成為蛀蟲
將完整的圓侵蝕成一條條裂縫
作者創造的這個家各自有各自的秘密心事
很難確切的釐清這令人傷感的結局到底起因於哪個原因的影響
但不可否認的
家庭成員們最終互相牽制
將原本該是能捧在手心的溫暖土壤
逼成了染紅雙手的心痛顏色
讓本該滿懷情感而迫不及待去接近的家鄉成了彷彿一沾就滿身罪惡之處


我總覺得
一個人對於自己對親最愛的人
總是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
即使外人傷你千百遍也仍能越挫越勇的人
只要被自己重視的人一句言語
心就能碎成千百萬片
外人看來二選一的簡單問題
在這種時候連顯而易見的答案也輕易成了無法抉擇的困難選項
【順流而下】裡的亞當因曾被當成殺人兇手而被家鄉眾人排擠
但他最不能忍受的卻是繼母的指控及父親的不信任
即使口頭上否認卻仍有種想要獲得他們認同的心情
也在真的獲得信任後矛盾的徘徊在原諒與懷疑之間
他也能放逐自己並忍受孤獨身處異地
卻無法釋懷的所愛對自己選擇的無法諒解
看似不在意卻又擱在心裡
而即便他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即使迫切的想揪出造成這一切的兇手
仍舊擔心是否會因此傷害到自己身邊的人
面對他無法包庇又不願傷害的這些重要的人
亞當又自發的選擇以冷漠、氣憤、拒絕、言行傷害等負面的方式去抵抗
而作者筆下的其他角色也或選擇否認、逃避、甚至抑鬱患病、乃至於病態的自殘自殺傷害的方式來面對
在情緒的左右下
人總是把自己像刺蝟一樣武裝起來
對陌生人視若無睹或淡漠以對
對親人的接近如坐針氈隨時準備防衛武裝
不願接受  卻又迫切的想要靠近
不肯面對  又用途勞無功且鑽牛角尖的方式處理
這些千百萬種作為
不都是受過傷的我們在面對至親摯愛時最真切且無法控制的表情嗎?


若以家庭、情感及過往回憶等元素做為集合
將本書與類似的同型推理小說相比
【順流而下】沒有華麗優美的詞藻
因此感受不到神秘或絢爛的場景
只有河畔旁豐饒的土壤及農場
主角的個性特徵也或許沒有辦法強烈的植入人心
亞當情緒的起伏無法死命的抓著讀者的心隨之狂跳
卻有種封閉自我的哀愁
它甚至不能說有著高潮迭起的劇情
只因全書流暢的對話就如山野間萬端支流般順流
不知不覺就帶領著你我來到匯集成河之處
它就像一場在平凡小鎮上演的家庭故事
有種真實的表情
訴說著在無法止息的時間洪流中人的萬般無奈
即使一場兇案對當地起了波瀾
世界仍舊運轉
即使愛著一著人仍舊會遠離
即使恨著一個人卻選擇原諒
即使因此一個家庭分崩離析
仍舊彼此有所羈絆
就像你將一顆石頭投進河中
它仍舊無法阻斷川流不息
順流而下



990620


感謝春天出版社提供試讀


--------------------------------------------------------------------------


【順流而下】  Down River


約翰.哈特 John Hart)    /        景翔  /
春天出版( 201071


---------------------------------------------------------------------------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查令十字路84號】~天涯咫尺.古今永恆

在今年3月初時讀了好幾本很喜歡也很有感覺的自有書
卻遲遲沒有時間好好靜下心來書寫心得
這本【查令十字路84號】便是其中之一



我之前便曾說過
是一直到這兩年
隨著一篇篇的閱讀心得的撰寫 忠實紀錄閱讀歷程及閱讀胃口變大
我對書籍的涉略種類才逐漸的從封閉無知 而轉變成開放甚至飢渴的程度
那些隨著作者性格而創造出來的各類作品風格也才開始對我一步步產生影響
但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
即便是我努力追趕著那段沒有閱讀充實的歲月
對於很多經典名著或是名作家其實我還真是連想要班門弄斧一下的能力都沒有
由此可見我的知識是多麼的貧乏




海蓮.漢芙(Helene Hanff這本書
【查令十字路84號】 84, Charing Cross Road
一本紀錄在1949年至1969年間
居住在紐約的她與英國倫敦馬克與柯恩書店的信件往來紀錄的書
1970年首版問世後便廣受好評
次年在英國出版後也引發當地的迴響最終被愛書人奉為經典的書
孤陋寡聞的我也是遲遲到現在才獲知
然後就像放馬後炮般迫不期待的想跟大家說這是本只要是愛書人都該看的書
而且還絲毫不在意自己慢了人家好多年


在我大一的那年暑假
我曾去英國進行約15 天的旅遊
當時扎扎實實的去了許多的地方
但可惜就可惜在當時的小辣椒實在是年輕氣盛又不懂事
感受性低也就算了
還非常的不知如何在被家人處處左右的狀態下好好的享受人生
更別提我那自始至終都登不上檯面的基本歷史及地理常識了(好吧~你可以說我是受聯考及三纇荼毒下的犧牲者,至少這樣我就有理由推託了...http://pics.blog.yam.com/images/smiley/msn/taface32.gif
當時的相機根本別提什麼數位
我連相機都沒有(所以所有的相片統統都是我姑姑照的)
甚至不喜歡拍照(對...我以前真的是自閉到了極點,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扯http://pics.blog.yam.com/images/smiley/msn/taface26.gif
連擺pose都不願意的我哪可能留下什麼心情遊記
總之
我實在找不到證據來佐證我到底有沒有走進過倫敦的書店
甚至有沒有踏上查令十字路的地我都不是很知道
但我卻記得倫敦給我的感受
倫敦是有一種繁瑣
車道窄的猶如玩具火車軌道
繁忙起來似乎連走路都比坐車快
但它的清晨卻有種童話般的古老傳奇氣息
在迷濛與甦醒的那個交界點
魔幻了我的心靈



在讀著這本【查令十字路84號】
我有點懊惱當年的不懂事
感覺自己就像在證實有些事情果真是要等到長大了才能追悔這句話一般
努力的想從自己的腦袋裡撿回些蛛絲馬跡
但至少我確信這個國家對我來說真的多多少少有著很多深植入心的執念
導致我幾乎就像莫名的一見鍾情一般對它有種說不出原因的偏袒與迷戀
我在猜
海蓮是不是當時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在憧憬她的英國之旅呢?


本書有透著一股濃厚的古氣
猶如我幾乎難以追回的記憶
簡短的手寫信雖是印成鉛字
卻不難想像作者海蓮.漢芙及敦馬克與柯恩書店的員工們就著昏黃的燈光俯案沾墨
將那些文字以或剛正或潦草的方式刻覆在泛黃紙張上的樣子
一字一句的讓愛書、愛讀的心穿越千里
讓書籍無遠弗屆



信件的內容不單單像是訂購書籍那麼制式化
夾雜在書名及金額間的
還涵蓋了許多人情味
有幽默的簡短玩笑
貼心的關懷
也有海蓮對書籍所秉持的態度
法蘭克對書籍的尊重
對生活的期待
及對彼此那個未知世界的憧憬
隨之傳送往反人心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所帶來的知識
這張薄薄的信紙也將溫暖的情誼送往遠方
透過文字分享喜悅與生活
建立起一段無國界的友誼



這樣的內容其實讓我想起自己幼時每逢聖誕節便堆積如山寫到手酸的卡片
還有一段與不常見面的朋友信件往來的時日
我房中床底的被塵封的紙箱裡
還存有的那些朋友一字字用心寫下的成堆信件與貼心卡片
我也還記得自己為了挑選特殊的信紙而在書店裡流連忘返
為了該在信中附上哪些書籤而猶豫不決
及收信拆閱的那股難掩的興奮
再過幾個年頭
甚至就是現在這個時代
生於此時的孩子們說不定將再也不會有這樣的記憶跟經驗
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什麼都急迫著電子化
信件  賀卡  甚至書籍
同樣的功能  類似的寄送動作
卻多了效率的成份
快速且立即的抵達相對的降低了人們對收信的期待感
過度容易的四海皆一家不免混雜了偽裝及輕率
反倒增加了人心的距離


的確
我原本是這麼認為的
但這本書明明是本年代久遠的作品
卻閱讀越熟悉
海蓮與法蘭克及書店中的其他員工魚雁往返二十年素未謀面仍能交心
透過信件裡傳來的那股契合及默契
似乎正在我此時點開的另一個頁面裡對我含首微笑
我對著那些小方框打下一串字
打下對書的觀感  對生活的抱怨  對感動的分享
竟可獲得一群同好一連串溫暖的擁抱
「知道遠方有人竟能為了素未謀面的一群人付出這麼多關懷與感慨,我的內心實在倍感溫暖。」p 24
在海蓮短短100頁不到的篇幅裡
以及我那些每句不幾乎超過10個字的短文訊息
如此相似
皆滿載著濃濃的相知相惜的情誼
而海蓮等待著遠方寄送來的信件及包裹
期待著能撫摸書封的時刻
也不正與我每每打開信箱期待新書訊息
及收到試讀書籍一般興奮且雀躍嗎?
套句海蓮在p56頁所述的話
「這禮物能跟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而終。」
還有什麼比這種投資更划算的呢?



我相信愛書的人們都一定可以在裡頭看到許多自己的影子
在海蓮挑選著書欲罷不能一本一本買的時候
在她義正言辭的對把書大清倉跟在書上標記做出自己的高談闊論時
在她對著爛翻譯氣著跳腳的時候
在她將手指輕撫過燙金的書名、皮裝封面、印刷鉛字時(我想  只要是愛書人都絕對不陌生這個動作)
還有
在她相信買書是這世上最便宜的交易的時候


「因為一打開書頁,總會落在某幾個特定段落,冥冥之中似有前任書主的幽靈引導我,領我來到我未曾倘佯的優美詞藻,例如崔斯特朗.榭蒂描述他父親富麗堂皇的書房:『架上羅列多善本,篋中廣納皆美卷』。」p 56



所以
管他是用羽毛筆寫出的泛黃的字跡還是鍵盤打出的新細明體
知識的本質不會因此而消逝
改變了表現或傳達形式又何妨
我確信我們這類人的特性千古不變
自會找到屬於自己年代所使用的應對及交流方式
而即使我們慢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才得知一本經典劇作又何妨
我們接觸文字的那瞬間
天涯亦呎尺
古往今來皆永恆



990614


p.s 本文照片翻拍於20008月,由小辣椒的姑姑以舊式單眼相機所拍攝


---------------------------------------------------------------


【查令十字路84號】 84, Charing Cross Road


海蓮.漢芙(Helene Hanff /       陳建銘  / 
時報出版社(2002128日初版一刷     2002610 日二版一刷    200837日二版十九刷)
藍小說 65


---------------------------------------------------------------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冰淇淋女孩】試讀~暴力下的破碎純真

這是一場冤獄嗎?
我不確定
因為我寫下這文的時候還沒看到最終的結局
不過我很肯定的是
這個以寫實並逼真的方式創造出的故事
裡頭有一個爛男人
和一群笨女人
然後就逼的我得將一股強大的氣憤情緒背負在身上
邊罵邊欲罷不能的被這個裹著推理的外衣、核心有如黃蓮般苦澀卻仍舊迷人的故事牽著鼻子走





【冰淇淋女孩】The ice cream girls


少女情懷總是詩
但每次聽到情竇初開的小女生的情事
幾乎皆以嘆息聲收場
因為那年紀對愛情的單純想像
對人性黑暗面的無知
對自我的迷惘
讓人總是選用一種欺騙自己的方式在尋找真命天子
最終換來真愛的仿製品
還傻氣的視為無價之寶緊捧著不放


【冰淇淋女孩】
理論上的受害者是馬可士 --- 一個長相俊俏的歷史老師
他被一刀戳入心臟而身亡
身上還處處滿佈刀傷
彷彿在斷氣前受盡凌虐
但實際上
真正的死者卻是兩位冰淇淋女孩 --- 莎蓮娜帕琵
這兩個女孩在15歲時便分別受馬可士的蓄意引誘(對,我狠肯定是蓄意,真是XXX的人渣,請原諒我的激動http://pics.blog.yam.com/images/smiley/msn/3.gif
掉入他以愛情為名的夢幻陷阱
接著
馬可士那變態的佔有慾、物化女性的詭異癖好、對自我獸慾的滿足、及言行暴力行為統統出爐
對不起、我愛你、但都是你的錯、因為我愛你才這樣、我下次不會了、為什麼你要讓我生氣、我不能沒有你......
隨著這一句句的謊言  及完全就是錯誤到天翻過來都難以令人相信的言論
這兩位女孩竟傻傻的被操控了兩年之久
反覆承受著身體的苦痛及精神折磨
還能辯解這只是甜美愛情的副作用
那種一眼就能看破的爛人演技
在這些十五六歲的小女孩眼中
卻全成了美好浪漫的代名詞
到頭來只顧著煩惱自己不夠好愛就會消逝
擔心自己沒有順著愛人的意他就會不愛自己
用男人那些裝可憐推責任的荒謬理由來說服自己
以為一切可因一個字就能崩盤重組
還將救贖男人那根本不存在的可憐當成自己唯一的目標
天真的少了彼此的世界會停止轉動


直到她們捲入這場兇殺事件
直到有著夢幻感的冰淇淋竟被當成冷酷無情的形容詞
諷刺的冠在女孩的名字之前
這兩位女孩最終因在案發現場而被起訴
審判的結果導致帕琵抱著不平且震驚的情緒含恨入獄
莎蓮娜則在無罪開釋後卻仍戰戰兢兢的活在陰影下
不斷的費盡心思遮掩過去
以防過去那股黑暗找到可以摧毀自己幸福家庭的縫隙
即便是落入這樣的境地
他們仍未獲得救贖
仍舊有種令人生氣的執迷不誤
馬可士謎樣的死了
但在馬可士出現在莎蓮娜及帕琵眼前軟語哄騙
而她們還像輕信虎姑婆的兒童選擇敞開大門的那一刻
她們的人生就已經確確實實的死了


我很少針對故事的角色做批判
但這類的事件在社會上卻屢見不鮮
讓我每每聽到就氣憤難耐
我確實是搞不懂
那些甘心被暴力對待也還要繼續愛的女孩子
尤其是在沒有婚嫁的法律約束、沒有撫養孩子的羈絆、甚至沒有同住或物質的生活必需條件下
為何不離開?
為何隔絕所有真正愛你、關心你的人而把自己逼入絕境
為何連自己都放棄了自己?
「我幹麼要聽?他是我一生的摯愛,我為什麼要聽人家的話而離開他?」P331


說是愛嗎
我只覺得荒唐

而在確知這男人是個爛人
親眼看見另一個女人也一樣被這種方式凌虐羞辱
確實驗證這個男人所說得一切都是屁
卻仍只有將總總一切指責另一個女人這種作法(在本故事中,這總總一切自然包括兇手)
自始自終
眼光都如此的狹隘
甚至天真的認為這男人的世界裡只有你們兩個人在玩這場可笑又可悲的遊戲
自己拒別人的手於千里外在先
卻大聲的喊著自己的可悲


我覺得我真的沒辦法真正的同情這種人


只因他們傷害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親人
還有最珍貴的自己
而且是在那一切開始之前、還有選擇的權利、但卻順著天真妄下決定的剎那


面對是很難  抗拒更難
但放任別人傷害自己的  不正是你自己嗎?
有句話怎麼說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一開始你們可以選擇的,不是嗎?


本書會如此的生動
並令人引起共鳴
正是因為作者桃樂絲庫姆森(Dorothy Koomson對情節及角色的成功塑造
他利用雙主角第一人稱的交替自述的方式
將人物當下的思緒與對過往的回憶反覆穿插
有如讓人在夜裡輾轉難眠的人生重播畫面
作者除了將女孩們朦懂的面對這些黑暗的世界
最後墮入無窮深淵的心境轉折仔細描寫外
此事件對其兩個家庭其他成員所造成的衝擊、及因此造就的人性反應也表現的非常精彩
以各種否認、漠視、疏離、不信任、或猶如驚弓之鳥般的種種心理反應團團圍繞莎蓮娜及帕琵
配合社會大眾及旁觀者觀點的操弄
更加強了這兩位主角的個人特色
讓全書就像一個活生生站在大家眼前的真實案例
甚至警戒的開始去反觀自己或自己週邊的人是否正是這種事件底下的手害者
是否還處在無視於他人救援聲的盲目迷戀狀態中


「我理解很多事。我理解到這不是我的錯。我理解到我沒有做錯任何事。我理解到我不能告訴你:我沒有做錯任何事。我理解到我很怕你。.....有時候我很怕你,但一個人不應該怕他所愛的人。」 P 190


人的性格往往決定命運
滿佈陷阱的人生旅途中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試誤的權利
而那些對自己自信不足的孩子
對愛情有著過度憧憬的孩子
看不清楚對錯而誤判的孩子
找不到解決辦法而踏上不歸路的孩子
他們毀了自己的人生
也毀了自己家人的人生
且大多萬劫不復到再也無法回頭
只得提筆寫下悲劇的落幕台詞
對於這樣的事件我總希望都只是小說情節
因為有些東西破碎了
是再也黏不回去的,例如純真
而我只想對那些在毀滅邊緣搖擺的人們耳提面命
人說苦物大多為毒藥的解毒劑
所以有些苦澀一定要吞下去
才不會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例如愛情




990612

後記:
雖然我不是以看推理小說的心態來看這本書
但選看此書的朋友們不妨也來預測一下兇手會是誰?
小辣椒猜測是馬可士的另一個騷擾對象前妻瑪琳
雖然書中對她著墨不多
但以馬可士四處招惹女人的變態行徑
不免讓人臆測可能他危害到前妻與他兒子的安全
因此在順道經過時來場一了百了
不過要不是書中似乎沒有鋪陳莎蓮娜或帕琵人格分裂傾向的有利證據
不然主角們這樣的遭遇
倒真的很有可能因此而產生人格疾患,最後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犯案呢
大家認為呢?


--------------------------------------------------------------


【冰淇淋女孩】The ice cream girls


桃樂絲庫姆森(Dorothy Koomson /
三采文化出版(201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