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流沙刑】試讀~一段校園槍擊案的被告深入靈魂的自我剖析

【流沙刑】是一本以自述口吻寫成的法庭案件小說
並榮獲2016年瑞典年度最佳犯罪小說
也是2017年北歐玻璃鑰匙大獎得主
這部作品與許多同類型的作品不同之處在於
作者莫琳.派森.吉莉特在小說中著重描繪被告本人對整個事件發生前後在內心的所思所想
創造出一種既非自白也非日記
但卻極度深入靈魂的自我剖析
從字句中也不難發現正值青春期的主角擺盪在似懂非懂又似是而非的觀念中
反覆被左右著
而身旁發生的一切讓她彷彿正陷在流沙中
既分不清黑與白
也堅持不住立場
既想逃離卻抓不著任何能支撐的棍棒
欲掙扎則下潛的更快
以至最終只能任憑自己緩緩被一場走偏的人生際遇給吞噬


女主角瑪雅是這場校園槍殺案的被告
教室中中槍身亡的除了她的老師、同學、閨密好友
還有她的男友瑟巴斯欽
她的男友先是在家中殺害了自己的父親
隨後又前往校區舉槍擊斃多人
於是瑪雅拾起另一把槍
命中了了自己的閨密跟男友
檢察官憑藉著她的過往的交友狀況、通聯簡訊、案件倖存者聲明等等相關證據
讓瑪雅除了被控謀殺以外
還被指控教唆男友殺人
瑪雅的律師則主張開槍的行為僅是她在瑟巴斯欽開槍後為了自保的正當防衛
並極力說服法官
所有檢察官提出的證據都僅能證實事件的發生
卻無法有效的證實瑪雅過去和男友相處時
言行中有任何教唆的意義存在

其實閱讀【流沙刑】此書最精彩之處並非在於這場法庭公審的過程
而是作者揭開瑪雅的內心那處從外表不得而知的念頭時的文字功力
此校園槍殺案件如此駭人聽聞
讓身為旁觀他人者均想隨社會輿論一同高聲撻伐
但看著瑪雅在這場聽審過程中不斷在內心回憶過往情節
猶如旁觀者似的看著整個案件在法庭上審著
抽離又迷惘的樣子讓人反而想伸手幫助
看似沈靜又混亂的思緒
比對飽受驚嚇的社會大眾
無疑創造出爭議十足的話題性

「我們所選擇相信的,就是真相。」
「法院會弄清楚事情發生的經過,而不是判定什麼是真的,什麼又是假的吧?
警察、檢察官、法官們事發當時都不在場,不知道誰幹了什麼,可不代表法院事後就能自作主張。」

看著這樣的句子著實讓人困惑
判定有罪與無罪的方式到底該是我們親眼所見
還是其中早已混雜了種種自己與他人填充增減的臆測?
是該靠著還原事發的當下來判定
還是應追朔那些早就亂成一團的過往
直到找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們並不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想把我塞進一個框框裡,越小越好。這樣,就更容易拒絕承認我的存在。
他們希望說服自己:我們沒有任何共同點。這樣一來,他們晚上就能夠高枕無憂。
他們就能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永遠、永遠、永遠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我想
對旁觀案件的局外者來說
應該深思及探討的有時或許並非是被告有多少罪責
是否該判有罪
更多更多的應該是思索  「為什麼?」
那些犯下大錯的人們背後可能早已承擔了許多
他們的人生也許早就荒誕不堪
甚至從第一步起就沒有站在和其他人一樣的立足點上
以至於他們沒有絲毫走向正確人生的機會
又或者
是他們的天生的性格讓他們在一步步之中走偏
直到踏入回不了頭的流沙
沒了頂
也仍沒有遇上能拉他一把的貴人

但這些「為什麼」
或許也沒有一個最正確最標準的答案
甚至連當事者本人也無法講明白也說不定

「為什麼?我也想知道。
這個『為什麼?』是非常深奧、廣泛的,它的條件是絕對的開誠布公。
而『絕對的開誠布公』的條件是:我必須比過去任何時刻,更加留意自己所說的話。我一說出口的,就會變成事實了。」

所以
這故事的真相會是什麼?

隨著得知的內容越來越多
讀者不難發現瑪雅和她的男友瑟巴斯欽相處大有問題
瑟巴斯欽是首富的兒子
不愁吃穿之餘還出手爽闊
做盡享樂之能事
是個不折不扣的紈褲子弟
但他卻沒能擁有正常的親情
母親可能早在幼時就被他的首富父親給趕走
而父親和兄長也對他不聞不問甚至殘酷冷漠
也因此
瑟巴斯欽空虛的情感不僅投射在尋歡作樂、吸毒酗酒等恣意妄為上
也寄託在瑪雅身上
和瑟巴斯欽交往的瑪雅從原本的盲目愛戀
演變到移情別戀想分手
卻換來瑟巴斯欽企圖自殺的毀滅式反應
懵懂的青少年女孩正值分不清情愛為何物的年紀
所有困惑徬徨全在心裡打轉
獨自面對這場不正常的關係
最終捲進無力回天的命案
只是
她眼看男友父親對他的冷酷所以對男友說的那句「你父親該死」
就該算是她出自真心的想殺死他人嗎?
瑪雅害怕男友的自殺自殘
並對自己宣稱一句句的「我愛他」
又難道算是真的愛情嗎?

「直到更重要的事物出現以前,愛情都是最重要、最偉大的。」
「我們是如此擅長假裝,以至於騙過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

讀著瑪雅的思緒
聽著案件的公審
不禁讓人思索
會被定論有罪的到底是行為?還是念頭?
我們都曾起過黑暗的念頭
但念頭強壯到什麼樣的程度
便足以被宣稱有罪呢?
例如傳給男友簡訊中的一句「他該死」?
例如事實是開了槍、死人了?
而在這些有說出口及沒有說出口的論調中
是我們將事實正確說出
還是我們把他人所希望所認為的事實給說出?
是靠著說出口讓事實變成了自己所想
還是反覆的想著好確認事實正是自以為的那樣?

人類啊
複雜的人類
總是擁有多重面向來掩飾
直到猜不透自己與他人的心思
但到頭來
我們真的
騙的了自己嗎?

「大家會盯著我看,但沒有人想聽。他們只會固執己見。
人們常說小孩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但真相是:小孩是騙不了的。大人則不然,他們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故事和說法。
人們對別人說的、想的、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們會跳過一切直接下結論。人們只會對自認已經知道的事情,感到興趣。」

【流沙刑】是一本深度廣度都極度充足的小說
無論是主題探討還是作者述事的方式
都撥動著讀者的感性神經
作者讓這部作品在震驚中散發著冷靜卻更顯憾動
在絕望中帶著希望卻更顯悲傷
女主角的自述口吻在狂亂中呈現出的漠然卻更顯現實殘酷
在罪責中表現無辜卻更顯出對人生的恐懼
作者對人性有著銳利的洞悉
細膩的探討著那些盤據在人內心
糾纏在一起難解的思緒
讀來著實令人難忘

而我尤其喜歡下面這段句子

「可恥,恐懼,悲傷,仇恨。這些是已經消失的複合式情緒,是顏料店的混合物,呈現蛋殼色調。
黃色和藍色相配,混合成綠色。友情?嫉妒?關愛?關注,同理心,快樂。
快樂是一切混合,也是我最欠缺的;
它結合所有負面情緒,一小撮驚訝,以及一大堆喜悅。快樂就是最完美的混合物,但沒人知道配方。」

那一段該是青春洋溢的日子
怎會過得如此艱辛?
但反思曾懵懂的走過年少青春的我們
又曾經比她愉悅了多少?
在我們真的懂得愛情之前
誰又不曾為愛情盲目過
誤將苦痛當作是快樂
而若不曾盲目到任憑愛情將自己毀滅
又怎能體會什麼是在真正的快樂呢?

「現在,一切事過境遷以後,我所懷念的,是我能感受到那接近快樂的溫和情緒交集。
.......我的腦海感覺像是暴雨後的天氣,我的情緒被稀釋成恰到好處的混合物。」

「愛情?不,我可不懷念愛情。愛情不是最偉大的,也不是最純淨的。
它只會是一種不純淨的液體,而不會是完美的混合物。
你在品嚐以前,必須先聞聞看。然而,它的危險在於:你仍然無法辨識出,它可是有毒的。」

所以最後我想
陷入一場自己人生的流沙之中
或許是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命運
這是一場你我都必須面對 無法逃避的刑責公審
只能徬徨的站一次為自己而開的法庭

「你們各位為了所發生的事而憎恨我,而我為了自己無法提出說明,更加憎恨自己。這一切是無法說明的。
這一切,是毫無意義的。」

或許最後幸運者生存
不幸者滅頂
但似乎我們終其一生
都將無法忽視內心深處某一塊曾反覆為自己的清白呼喊
又回頭控訴自己有罪的
聲音

106 1028

敗家傳送門:
博客來:【流沙刑】

延伸閱讀:
【事發的19分鐘】~19分鐘的毀滅與一輩子的迷失


--------------------------------------------------

【流沙刑】STÖRST AV ALLT

莫琳.派森.吉莉特(Malin Persson Giolito) / 著     郭騰堅 / 譯

愛米粒出版(2017年10月12日)
ISBN:9789869395496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按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