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死亡的益處】試讀~走自己的路

有些論點,你不一定要奉行,卻會意外的發現那文字碰及自己不敢提及的內心深處
有些文章,你不一定要喜歡,卻無法不認同那其中不容置疑的部分
有些情緒,你以為自己不曾有過,但其實左右了你人生的大半決定
而有些念頭,你以為會讓你感到羞愧自責
但其實
它是人生成長的開始

【死亡的益處】 Death Benefits
how losing a parent can change an adult's lif --for the better




早在我自己願意承認以前
我的父母對我的人生已產生了無比的影響
與那些所謂正常又幸福的家庭相比
我家讓我無從選擇並得終生捧著念著的這本經
說實話還真的比身旁許多人重上許多
以致於年幼時的我完全承受不住而做出許多傻事
在我願意開始救贖自己並願意去試著相信心中所盼是有可能成真之前
那一切不但是像朵只為我而生厚重的烏雲
更是一股無形的枷鎖
揮之不去 擺脫不掉
無人可述 無力解決
一句句沉重的話像洗腦般反覆從他們口中說出
從小到大毫無改變
倒背如流之餘也將我限制在死胡同裡
而一件件超出我能理解及處理的巨大問題只增不減
在我有能力應付之前就因著他們的無能為力而強壓在我身上
我不知道自己身旁有沒有人能夠想像自從有記憶以來就存著這樣灰暗的念頭是什麼感覺
也許連我自己都無法想像
所以才幾乎想不起過去的那個沒有自我的我到底靠著什麼過日子
也認不得自己那個迷失的靈魂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明白以一個孩子的身分扛著一個應是由成人承擔 包括著精神上及實質上的重責
會是什麼感受
我想連我自己也不明白
看不到終點
甚至沒有休止符的樂章
為何我還始終不肯停止期盼享有寧靜的空白
我治療室中的一個5歲的孩子
他本身的狀況很接近正常
但倒是卻有個精神狀況不太穩定的母親
他的姐姐才小二
獨力帶著他歷經需要轉兩三班公車才能到達的路程去上課、做治療
甚至幫他打理吃喝梳洗
外加幫媽媽記得所有她記不得的一日排程
那背著重重書包牽著弟弟的身影
及不該在一個八歲孩子眼中出現的沉重眼神
讓我感嘆
一個生命
難道真是為了前世的欠債贖罪償還而轉生
才必須終身背負著自己無法選擇的苦難?

「我們試圖挽救父母、安慰他們、緩和他們的痛苦,想辦法解決讓他們苦惱的事---我們以不同程度完成這些讓人畏懼的任務。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我們也不自覺地在內心深處培養了耐性、敏感及感同身受的能力,可是也不免會引起贈恨、焦慮,並且導致嚴重忽視自身的需求(或從一開始就強加壓抑、不讓自己有任何需求)。無可避免的憂鬱情緒之下,埋藏著被迫擔起這項工作的怨怒。」~ p72

總是這樣的
不負責任的父母總無形中造就孩子成功且令人欽佩的人格
尤其是堅毅的部分
雖不是說百分百完全如此
但孩子的性格無可避免的是父母種下的因
一個人與其父母之間的羈絆
是怎樣也說不清的
那之中無論是怎樣的感情
總是有解不開的結
一個無能的父母可能造就了一個傑出且盡責的孩子
卻同時也極可能帶給他許多憂傷且痛苦的成長過程
一個高學歷高財力的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完善的環境及教養
但也可能再度成了慈母多敗兒這句話的驗證
本書的作者珍‧賽佛博士(Jeanne Safer, Ph.D.)在母親死後
分析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擺脫哀掉、傷痛等舊有情緒
將過往的一切以另一種不同的態度去審閱
歷經這樣的過程不但讓她更加了解自己與父母
在其中獲得自我修復的力量
也因此有了這本【死亡的益處】的誕生
這樣一本帶著許多論述的非小說類作品
讀起來雖然難免有些沉重及堅硬
但身為心理治療師的珍‧賽佛博士除了剖析自己
還描述出許多曾遭遇父母死亡經歷的人
將這些情緒轉折整理成冊
讓仍在迷惘中的人們看清其實許多父母無形中給了孩子各式各樣的枷鎖
無論是行為舉止、心態情緒、看事情的眼光、做決策時的選擇
下至影響自信及外表 上至影響身心健康
但在父母死後
這一切彷彿都隨之消逝且釋放了
而人也在此時真的走出自我
只留下願意保存的美好回憶
這就是作者所謂的死亡的益處

無可否認的
追憶一個人遠比相處來的容易
而死亡正是那不可逆的分界
作者在書中列舉的許多人事無一不一生背負著父母有意或無形賦予的枷鎖
也許本書中有著許多申論般的條列而顯得嚴肅
自我歸因及解讀的部分也令人不時感到作者在客觀論點與自我迷惘的心靈探索間
遊走於理性與感性的衝突
而以近乎古板的學理論述來取代柔軟感人的訪談故事
也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難以親近
甚至得翻閱數次好篩選出自己贊同與不贊同的部分
但無論如何
書中所述必須走出父母所給的牢籠
於我而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意識到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些事,是相當關鍵的一步。......我為何認定自己一輩子都會飽受這種突如其來的驚恐?為何認定這種反應無法改變?......我本來還以為,即使我了解那個信念來自人生的何處,造成什麼影響,我也改造不了它。我原本認定,這種讓人絕望的身心狀態是靜態又停滯的,而不是變動不居的;我還以為這種狀態便是我的負面特質之一。」~ p23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
我已經想不起來自己是何時決定要擺脫這一切的
就像這些文字所述
我正是切切實實把這一切無法選擇的結果都當成了原罪
也認定無法被救贖
而要等到父母死亡才能解脫這念頭
我也得承認它會不時出現在心中
這些念頭不代表我如此希望
但它們與枷鎖並行
在許多找不到宣洩的時刻成了一股始終矛盾不安且自我苛責的情緒
本書帶給我的益處
是讓我承認自己企圖埋藏的
並解釋了這樣的衝擊
無論死亡是否已發生,是否將發生
如同本書作者在書中所提及 盤點自己心靈的四大要點:

什麼是你從父母身上獲得且想保留的?
什麼是父母擁有但你未獲得而因此感到遺憾的?
什麼是從你父母身上獲得卻想要摒棄的?
什麼是你需要但父母無法提供的?


它讓我思考
然後做出選擇
我選擇丟棄很多
我選擇認同「我們無法選擇父母 ,無法改變關係或彼此的性格 ,但我們仍可以自主的選擇和決定。」這句話

「有些子女在專橫的父母在世期間,就能夠想出招術化解父母的猛烈攻勢,而其他人則是等到父母過世,才能發現自己的力量。何以如此?「愛」的成分大有關係。如果批評裡夾帶著同理心與關懷(不管埋藏多深),或者有其他人提供鼓勵,造成的傷害會比較少。這跟子女本身的個性也有關,又些人神經比較大條,或是韌性特別強。可是,最好的解藥---不管在人生的什麼時候得到--- 就是明白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創造,而應該達到的標準由你全權訂定。」~ p71

「人的心裡會產生很多奇怪的事,會有力量讓一個人崩潰。」~ 出自「順流而下」一書

我想我只是決定不要被那股力量給擊潰

991014

--------------------------------------------------------------

【死亡的益處】 Death Benefits
how losing a parent can change an adult's lif --for the better

珍‧賽佛博士(Jeanne Safer, Ph.D.) / 著 謝靜雯 / 譯
大塊出版社(2010年10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