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別想擺脫書】試讀~隱形的牽引線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1932年生,義大利人
是當前極負盛譽的記號語言學權威、知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
1980
年出版並膾炙口的經典之作【玫瑰的名字】即是他的作品


克洛德.卡里耶爾(Jean-Claude Carriere),法國人
寫過十五本書、十二個舞臺劇本、四十多部電影劇本
1967
年,尚克勞德.卡里耶爾將世界最偉大的詩歌鉅作【摩訶婆羅達】撰寫成劇本的初稿。
台灣由林懷民在1988著手翻譯後由聯合文學出版


在這本【別想擺脫書】
收錄了這兩位偉大的代表性人物以書為主要討論題目的對談
內容從載錄文字成書籍的各種載體包涵手抄本、印刷本、甚至電子化的最新趨勢
引入書寫、閱讀的本質
從因歷史演進中所遭遇的不可抗之外力、或因人為有意無意的銷毀而使書被篩選或存留的過程
談到書籍帶給人類的知識及影響
再從冥冥之中牽引著我們而重見天日的重要書籍、以各種或優良或愚蠢的字句傳達的思想
道出每個愛書人對書籍的蒐藏及迷戀的心思
讓讀者徹頭徹尾都浸沐在濃濃的書卷氣之中


其實
要寫這本書的心得有些超出我的能力及學識
本書的兩位大師舉證了太多專業的書籍及作者
為了瞭解他們一句談話中的隱喻或論點
幾乎都得查上更多相關的資料
是本不容易入口的書籍
所以我在此就姑且不去論及那些太過專業的東西吧
最重要的是
這本書讓我去思考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無論是用何種形式
書本身只是一個載體
隨著時間的變遷從樹皮換成了紙張最後變成數位化的一連串字元
而當我們捧著這樣一本書時
捧著的是所謂的一份以重量來具體化它無價知識的東西
還是只是一堆樹的屍體所擠壓堆疊而成的紙磚頭而已?
我們應當在乎的是那當中富含的龐大歷史記憶、學術思想、創造藝術
還是只對於輕薄短巧好攜帶過於在乎?


書中有一個論點我很喜歡
克洛德.卡里耶爾說:「一個人每天都花幾個小時在走路,可是卻對風景、身旁經過的人們和他呼吸的空氣沒有絲毫關注。.....一天之內跑完兩、三本書,我們怎麼想得起來我們讀過的東西?......我們的目的不是不顧一切地去看或閱讀,而是要知道能用這件事做什麼,要知道如何從中汲取豐富而持續的養分。....如果你省略了巴爾扎克所做的長篇描述,你失去的不正是構成他作品的最深刻標記嗎?這不是他要給你的唯一的東西嗎?」p 126


處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
任何事物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流逝
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記憶
我們被迫快速吸收
快速接受也快速遺忘
被迫快速的尋求留存的方式好抓住那每個瞬間的尾巴
書在被發明來記載時
也同時被不可抗的歷史洪流給吞沒銷毀
無論好壞書會被留下
也都有可能從此消失
但即使大自然的淘汰過後
我們仍能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文字、千百種不同的論點及看法
我們被書堆所掩沒
卻選擇了某一本對我們深具影響力的書來翻閱
彷彿有一條隱形線牽引著它們來接近我們
給我們所應得的
靠著學習、吸收並加以評斷篩選
人得以獲得並創造更多的文字
如此綿延不絕的過程
正是人類非盲目的捧著書不放的證據
這些證實了在追尋過程中
我們清楚的找到並知道自己要追尋、探求的是什麼
如何豐富世界文化的信念
這也解釋了為何像我們這種嗜書如命的人
書架上堆滿買來放了許久卻遲遲未動的書
仍貪求的止不住收藏及購買慾


只因書海無涯
沒有讀盡的一天
也沒有終止的時候
只因我們總是惶恐自己流失一場心靈之旅的機會
不肯輕易放棄自己能得知故事及知識的權力
只因為我總覺得
一本新書從作者的腦海中被創造出來
或是一本絕版的古書被發現的過程
就像是它們的宿命般
始終等著有一天被發現、被翻閱、被珍藏

我相信還有更多的書在等著
那是一個我們不知道  卻期望著的數字




990701




-----------------------------------------------------------------------------


【別想擺脫書】N'espe'rez pas vous de'barrasser des livers


對談人:尚-克洛德.卡里耶爾 Jean-Claude Carrie're&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引言人:尚-菲利普.德.托納克(Jean- Philippe de Tonnac
譯者: 尉遲秀
皇冠出版社(201071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