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死後四十種生活】~審視生與死的筆記書

有沒有想過人死後將何去何從?

你信奉的是死後有場善惡的審判決定靈魂該通往天堂或地獄?
還是像千古流傳的情愛小說般可以前世今生輪迴今生來世再聚?
或只是努力的過著日子單單純純的啥念頭都不想?


曾有一段時間
我曾像很多逃避世事的人一樣
認為死是一種結束  一種解脫  一種人最終可以超脫一切終止苦難的必然結局
雖然我現在很幸運的已經變成那些可以歸類在「珍惜眼前 努力過日子」的擁有正向力量的族群中
但不可否認的
在人生最低潮消極的當下
那些可以解脫的念頭實在是如甘泉般甜美


不過當時我還沒唸過這本書就是了



【死後四十種生活】 SUM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好吧
如果你是屬於走不出來的消極份子
除了想到結束生命別無他法
如果你是屬於茫茫然不知人生目標的類型
終日生不如死  生猶如死  行屍走肉般過日子


也許你可以考慮翻翻它


不過我可以斬釘截鐵的告訴你它不是一本勵志書
你別妄想著我會叫你去看一本寫著「人生有多麼美好」「人應該要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或是「死是懦弱的逃避,活著比死更困難」等企圖激勵人心的書
基本上
我甚至不敢保證你翻了之後會不會從此下定決心一了百了(誤很大)
但我想至少其中豐富精彩的洞悉生死角度
一定可以讓你因為再三思考咀嚼而拖慢你跟大家說再見的速度的(誤更大)



首先來它給人的第一印象


這本書讓人激賞的部份是它猶如筆記本般的設計
灰暗色調的再生紙配上簡約風格的書封
縮小版的書頁大小加上插畫內頁及短版式的文字排版
四十篇短篇圖文跟觸摸起來的紙質令人愛不釋手
拿著它感覺就像能把那些天馬行空的文字隨身攜帶
隨時在裡頭加上更多屬於自己對生命的幻想夢境


其次是驚喜連連的內容


各自獨立的內容花樣百出
死後的生活竟然不遑多讓
你會發現原來上帝也有難過掙扎   實驗冒險精神   善惡喜好  甚至不只一個還會互相鬥爭
又或者上帝其實如同微生物   或者不存在
你也會發現可能死後可以過著同時與各種階段的自己平行生活的日子
或是得拼拼湊湊從各種鏡面反射來面對真實的自己
可能會過著一種周遭除了認識的人以外毫無其他具有變化性的人物的日子
可能得終日看電視去看那些跟自己有關的過去和未來
可能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是別人的夢境    原來我們是人生演員   原來我們是癌細胞


原來原來


還有這麼多種可能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本書
故事中的每一篇都隱喻了許多的人生意義
點出許多人在活著時幾乎無人可避免的值得詬病的種種行徑心態
以詼諧諷刺的言語
一語驚醒翻閱文字的我們
更寫出社會的百態


例如作者用上帝對人的觀感
暗喻人人口喊平等但又追求高低及權貴差距的意象
還大力宣導了人不能用善惡絕對的一分為二,但原來真平等卻形同地獄的意念  (《平等主義》)
人在喪失了爭奪的目標後也喪失了努力的動力
行動的本質卻諷刺的與平等和平的訴求大相逕庭
真是一針見血並的到位的剖析
我們這些因美意被創造出來的完美物種人類
卻演變成引發戰爭的邪惡力量
如同科學怪人的故事
這可真是強大的諷刺及深刻的悲哀
何時才能放下兩邊的戰爭
讓宇宙鬆口氣呢?
難道創造終究逃不過毀滅?  ( 《瑪麗》 v.s 《想念》v.s 《規模》)
而這世上還有少人會想起那些我們不認識但在維持整個社會營運上不可或缺的其他人陌生人
何時才會發現原來當沒有了他們
世界也就不會有變動
無聊孤單的緊
何時才懂珍惜這些原本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
何時才能懂不是只有自己眼見的才需要重視? (《朋友圈》)


它還道盡人生當中的無奈行徑
「隨著空間規模的不同,意義也有差異。」p 31
因此有人不明瞭我們  而我們無法讓他們理解 
甚至我們自己也不理解我們啊
可以溝通,但沒有意義
就好比對理念不同的人好比對位高權重的上司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另一種人
講了等於白講
微渺對巨大的對話其實毫無意義 ( 女巨人 v.s 螺旋)
於是我們選擇消極的沉默
又或者 
該說是學到不是只依照自己作為主觀的出發點來發言


它也讓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結合》v.s 《憂天》)
我們終其一生的追尋
最後理解到了什麼?
看似很多
卻又很少
追求的人生到底意義何在

到底意義為何?
如果得把生前所有做過的同類事情累積成一次做完是什麼感覺?  ( 總和》)
痛苦一次結束後就能解脫?
還是因為過完辛勞的人生 
所以希望來生成為比較簡單的物種?
但我們卻沒有想到當成為簡單的物種後
便早已遺忘當初為何想要簡單的感覺 
要體認的
正是凡事因有悲才有喜
正因為人生可以交錯進行
才能獲得因其不同變化而帶來的悲喜

「你無法沉醉於簡單的幸福中,除非記得想簡單卻不可得的相對感覺」 p 24  《物種的墮落》

我對這句話引以為戒
並希望自己能時時刻刻記得這點


我看著這本書思考的真的很多
因此心思亂了
文章條理也跟著亂了
但其中最令我深思且引發共鳴的
是它對「自我」的概念


在我很喜愛的幾則篇短篇如《夢境演員》及《蛻變》中暗諷著我們必須演著其實不是自己的自己
要在別人面前演出令他們信以為真的角色
即使死後仍不得解脫


「就算我們看起來不像該角色應有的樣子,做夢者也會相信我們就是他們認為的我們。」 p 41
「只要我們繼續活在那些仍記得我們的世人的腦袋中,我們就會失去生命的自主權,變成別人希望我們呈現的樣子」 p 47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如此貧乏,以至於看見照片中的自己,貨聽見語音留言中自己的聲音,總是驚訝的難以置信。」  p82 《鏡子》


我想死後還是得演戲
永遠做不了自己
是最可怕的死後懲罰
但更可怕的是我們活著的時候竟就已經如此



書末的幾個篇章更是高段
放在結尾令人振奮的恰到好處
人類具備的精巧且強大的資訊吸收能力
卻只會擷取自己的影像而不去探索天地萬物(《自戀水仙》)
我們應該即使只是成為微小的原子四散
也不能失去追尋及思索 (《假使....的話》)
假使你反覆翻閱的話
假使你仔細思考的話
你會畫起許許多多的句子
你會思考你的人生  你的態度
跟你的價值觀


「第一次的生命必須往前進,而你期待這次的倒帶能讓你真正瞭解人生。
你發現自己的記憶花了整輩子製造一些小神話,好讓自己的生命故事符合你所認為的你。」 p198 《倒帶人生》


當你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再從最後一頁翻回第一頁後
然後你會發現自己如同最後最後一行文字說的


你對自己的瞭解就像第一次的人生那麼微乎其微



就跟我讀完時發現的一樣


981101



延伸閱讀:

了解生命祕密的終極奇想《死後四十種生活》
~~ by 小異
有關作者大衛伊葛門與《死後四十種生活》~~ by 小異:我花了七年的時間寫了這本


-------------------------------------------------------------


【死後四十種生活】 SUM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  /    郭寶蓮  /    伊卡魯斯  /
大塊文化  小異出版(200910月)~ 不在系列  06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